云开平台

想回家种地有没什么建议?

  如果你是学农出生的,你就会知道种地有多辛苦,种地风险有多高。如果你不是学农出生,没有相关农业知识,那就更不要去种地了,最好想都不要想。

  我是学农出生的,在大学学了4年理论知识,毕了业又在农场苦干了三年,自我感觉依旧很努力的,三年后我选择开始种自己的地。

  在我经营自己的农场时,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首先当然是资金问题,种地其实是很费钱的,我租了十多亩大棚,和二十多亩露地,每年地租都要8w,一年种两季,每季要准备的种子、农药、肥料、地膜等等农业相关投入品差不多要3w,还有人工费用,每季差不多要6w。早春从栽种到开始收获差不多要5个多月,也就是这5个多月我没有一分钱收入,还要支出17w,这还不算我的日常生活开支。

  除了资金问题外,技术也是非常大的问题,从栽种前,首先要选择栽种的作物,这就需要你对市场行情比较了解,啥东西比较好卖,价格又比较可以,就是你首选的东西,当然一些技术上的含金量非常高的作物你有把握能种好是最好的,比如这两年天价水果之一的网纹甜瓜,能够定价销售基本不愁销路,当然能做出这种东西的人基本都吃到票子了。在确定好要种啥东西后就要做出生产方案了,底肥用什么,怎么做厢,株行距多少,是否用滴灌,用不用地膜等等一系列问题在定植前都要解决。定植后更是要小心翼翼,大棚里面中午温度高了要及时开棚降温,不然苗子会热死,网上夜温过低或者打霜,苗子会冻死,干了要及时浇水,不然会,湿度大了容易得病,随时要关注是否有病虫害,反正就是一天随时往大棚里跑,不敢有一点怠慢,否则可能一个中午苗子就都热死了。好不容易等到作物长大了些,又要整枝打芽蔬果,追肥植保也不能松懈,雇的工人每天做够8小时就撂挑子走人了,经常我要在工人下班后继续奋战,将工人没做完的工作继续做完,有时晚上带着头灯继续干活,最晚做到过凌晨两点。除了依靠过硬的种植技术当生产主管外,我还兼职了采购(自己购买各种农资)、司机(开车拉货、送菜等)、搬运工、水电工、销售员、财务等要职,简直一天事情多的不要不要的。当然你还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别认为农村的大爷大娘们会乖乖听你的话(我这里能雇到的工人平均都在六十岁以上),他们经常会跟你对着干。

  东西种出来了,下一步当然是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了,最开始我是找菜贩子来地里收,但后来我发现菜贩子一转手一斤菜差不多能赚5毛到一块,要知道我的很多才卖给菜贩子才一两块钱一斤,对方一转手就卖两三块一斤,也就一晚上的事,而且还经常欺负我市场信息了解的少,市场上涨价的好几天了都还没给我涨价,后来我决定还是要把销路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我开始到处跑找销路,因为我的菜种的是比较好的,且能达到绿色标准,所以有几家生鲜超市成了我的买主,就样一年下来除去投入,所赚的钱也只够我的生活费,真的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钱。有时遇到点天灾那就血本无归了,最终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下了暴雨,作物被淹,全军覆没。

  后来我觉得单纯的种地卖菜没得搞,于是我转变了思路,我要利用我的知识,做一些高端的农产品,做一些技术服务,比如说育苗,比如说农场规划设计。

  所以,我劝你建议还是不要入这行,除非你特别痴迷种地,这一行要求人的综合能力要非常强才能生存下去,太难了。

  你会开农机么?你知道这一个周期要用到哪几种农机吗?为了用这些农机,地块要怎么分割你知道吗?

  坦率讲,这么繁杂而专业的任务,没有几个人合伙是很难支撑的,所以现代农业基本变成了大型农户合作组织或者干脆就是农户提供土地给专业农企统一管理。

  现在人家收果子最好是要你自己先按品质规格分好的。如果你都混在一起,人家还要再收你一笔分拣费。如果你田间管理不好,一片田里长出三个等级甚至四个等级,基本上你会亏死。

  我是3年前才开始的,目前有110亩地左右,农村人,没有资源,之前是做互联网行业的,没有一点基础。说说我这一年的需要面对的难题吧,供你借鉴。

  1.大田作物看起来最简单,其实中间有很多必须要格外注意的地方,如果你不是农学专业的,这些都要重新学习。包括农药的选用,含量是多少,化肥和土地的结合要多少化肥,小麦种子是选用抗什么属性的会好一点。这些知识都是你要掌握的,大田作物的利润不高,而化肥种子农药都是你尽量要控制成本的地方

  2.机器.如果你做大田作物这一行,当然需要尽可能节省本金,能用机器的尽量用机器,少用人工,人工很贵。机器的话在你开始的时候你先买小型机器,农业是重资产的行业,也需要你持续投入。(当然你很有钱,一开始全买大型机器也没问题,这样当然更好,效率更高。)

  3.仓储,仓库问题是需要你解决。并且在一开始就要把建仓库提上日程。假如没有仓库也可以,能联系中间商直接到地里面收,这样价钱会低1毛到3毛之间。不建议你这样做,归根结底,单价低,产量高。即使一毛钱乘以一万斤也是不少的

  4.成本!!!!!!!人力成本,机器成本。在你没有足够的利润之前,能节约就节约。什么互联网模式,什么新概念,不赚钱都是扯淡。

  6.我今年25岁.4年前开始规划,3年前建立了公司。2年前开始干,别人都说很辛苦,我觉得不辛苦,赚钱有什么辛苦的。

  不要听农民说累,你也觉得累,他们累只是懒罢了。你既然种地,那么,这些都是你应该做的,何谈辛苦之说?这个观念需要你改变一下。

  8.如果选择种植大田作物,化肥的原因尽可能地选择比较知名的化肥厂。农药的选择最好去当地的县或者市区购买,这样能减少农药的成本。买过药之后,你要看一下成分,含量,以便第二年在网上购买农药打下基础。

  我家是吉林的,而我说的只是我们村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也就是说在我们村子七八成人家都是这样的。就拿种玉米来说,种地需要投入多少钱。首先你要有一个拖拉机,图片的拖拉机是中马力的,补贴后价格差不多四万。然后就是旋耕灭茬机,新的差不多五千多,在下面的就是四铧犁,和东北的不一样,但我没有图片,新的液压调垄的六七千左右,在下面的就是播种机,新的要七八千,最后的就是收割机,补贴完了也要六七万。所以你要想全机械化先要投入15万买这些农机具。然后还要拿出钱来承包土地,我们这里一亩地承包四百,如果你想种100亩,那就是40000,然后种子化肥农药35000-38000左右吧,所以还要拿出七八万。最后所有的费用二十多万。全雇用也可以,但是没什么意思,费用太高,累一年剩不多少钱。如果你的资金充足,最好在养十几头牛,差不多还要投入二十万。如今当农民都当不起。

  朋友,你应该好好考虑市场的问题。你种的东西,怎么卖出去,有没有销路,价格上不上的去是个关键。例如水果,是拖到批发商业市场卖给水果行,还是对接电商。我父母就是搞批发蔬菜的,进货基本上就是城市周边菜地,或者更加大的批发商业市场。周边菜农大多是安徽河南的,她们真的辛苦,而且赚不到多少钱,钱都被菜贩子赚了。遇到年份不好菜农血亏。但是菜贩子绝不会亏。

  将你的种地理解成普遍意义上的种地。回村种地,根本不会过上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只会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种地根本不能赚钱,就拿我们这来说。种的红薯很多,一年下来一共收获两万多斤,不少吧。可每年红薯的价格就1块多一斤。满打满算下来一年就最后能挣两三万。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你需要养红薯苗,需要铺塑料薄膜,需要栽苗,施肥,需要翻红薯瓤,最后等收获的时候,你得先把红薯瓤翻掉,撤掉薄膜,再用锄头把红薯刨出地面,一萝头,一萝头地把红薯搁置在红薯窖。你以为完了吗,不,没卖出去是永远都不可能完的。收红薯的时候还要看长相,长的不好的,不要。长的过大的,不要,只有细长的才受欢迎。付出和收入绝对不成正比。

  种地很会把人累出病。这个真的很累。尤其是收获的季节。尤其是该卖钱却没有卖出去时候的着急。

  考上大学了就尽量出去,别种地,我爸妈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能摆脱种地的命运,我们家祖祖辈辈种地,我是第一个大学生。

  我们国家的农业还没有到现代科技化发达的时候,种地是超级累人的,且不挣钱的。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慢慢地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真心希望你能考虑。

  如果非要种,有资金、有销路的另说。什么都没有,只想混口饭吃的,最好是老实种点水稻、小麦、黄豆、玉米等,技术要求简单,不愁销路。种药肥,不懂的,就认大厂品牌,搞好病虫害预防,重视除草,做好后期追肥,尽量提高产量。要么不种,要种就百亩以上起。现在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不要为每亩一两元的差价,非要自己去买机械设备,尽量请农机手带设备来作业,什么都买,占很多资金。如果有余力能帮别人作业,还能赚钱,如果只服务自己的地,三百亩以下最好请别人。

  不要羡慕别人种什么什么赚了多少,冒然跟风,特别是蔬菜。种蔬菜就像赌博。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也有,亏得打田里的时候也有。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坚持?只要不下牌桌,总有机会赢回来。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资金和心理作好输的准备。

  种地很辛苦,田园没有风光!很多人还着情怀和资本进来,带着疲惫和负债离开!

  低于百十来亩不值得,高于百十来亩就需要前期一些小型设备的投资,尽量少用人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两年粮食价格还不错,一亩地一年能有一千的利润,前两年肯定没有,因为设备费用要算进去,等稳定了慢慢阔大规模,挣钱肯定是能挣的,还有多学习,不管是民间的还是书本上的,多种植一些常见的农作物,比如玉米,大豆,棉花,因为好护理,不用操心销路,而且现在机器也好找。

  还有一点就是地价,刚刚看一个答主包了30亩每年要8万的租金,简直可怕,那还怎么挣钱,我们这边一亩地一年300块,30亩就是9千块,你算算这里面的差距。

  我是农村人,小时候我们那边也不上幼儿园,小学里会有个学前班,后面是一年级二年级这样子。这几年不知是因为年龄大了还是经常抑郁焦虑,导致我非常健忘,常常会想不起来以前很熟的一个人的名字或者一首歌、一个电影的名字,但是人总会有些事让你无论如何都忘不掉,不一定是什么大事,或许只是些琐事。学前班的时候,有次老师让班里的每个同学都站起来说自己以后想做什么职业,有的同学说想当警察,有的说想当画家,轮到我的时候我说,我想当农民。当时老师笑了,全班同学也是哄堂大笑,老师说,农民夏天那么热,冬天那么冷都要去干活,那么苦那么累,为会想当农民?我从小就比较内向,当时只是脸红的站在那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没见过什么市面,根本不知道别的职业是干什么的,我接触的只有农民,感觉农民是最简单,最淳朴的(当然农民不全是单纯善良的,也可能会有“狡猾”“心机”的一面,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这个知乎上有很多话题有提到,大家应该都看到过,但当时还小的我的确是认为农民都很简单淳朴)。不知道当时的同学的愿望都实现了没有,反正我离“愿望”更进一步了。这里说个题外话,我之前在知乎看到一篇不记得是回答还是评论里的一个网友说到他自己经历,跟我这段经历不能说是十分相似,简直是一模一样。我当时都怀疑那是我自己写的,甚至去反复确认过ID。在另一个地方竟然能有与我如此相似经历的人,可见自己也没什么特殊的。

  之所以上面说离“愿望”更进一步了,是因为现在要去回去做农民也是很需要勇气的。我算了下,在我们村子里,不说90后,85后都几乎没有一个是在家务农的。有的在面做生意,学历高的在外面找个待遇不错的工作,也有很多在外面送外卖,进厂打螺丝的,就是没有在家种地的。毕业后自学过前端知识,但由于学艺不精,没能成功投入这个行业。后来在小店打过工,没钱的时候进厂打过螺丝,也在商业摄影公司拍过照,就是那种电商图片,又做了几年平面设计。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后来没能学美术一直挺遗憾的,这和当时的家庭条件,教育环境有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自己意志不坚定,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爱好可以克服很多困难,而我不是这样的人,我一直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坚持主见,也许我一直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把爱好当成工作真的不会快乐,因为工作是做别人需要的东西,这跟做你喜欢的事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去做别的工作会让我更加感觉没有价值感。工作的时候也自学了很多软件,PS、AI、CDR、PR、AE、C4D、Blender、Zbrush...有用没用的一大堆,有的很熟练,有的浅尝辄止,但是由于没有深入学习美术知识,自己也不够自信,很难在职业上再进一步。总之就是想做的很多,但是又感觉什么都做不成功,偏偏又不愿意放弃其中的某一项去专注在某一个行业。我之前的经常用的一个网名叫李奥纳多打喷嚏,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意思,还以为是演员小李子是我的偶像,其实是因为莱昂纳多.达.芬奇。

  至于这几年,由于身体心理和工作都出现些问题,可以说是一直以来最灰暗的时候了,人在这个时候会想很多平时想不到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永远弄不明白,想太多反而会焦虑。人活着应该享受生活是追求快乐的,不应该给自己制造这么多烦恼,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钱有闲才能够享受生活。当然,也有人能够苦中作乐,可是我做不到,这也是我经常去看冥想和宗教或者是灵修的一些东西,他们好像有个共同点就是教导人们活在当下,专注当下的感受。生活的困境很多时候其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灵舒服,纠结过去,担忧未来。很多年前我就懂得了这个道理,那时还给了自己一个座右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可我却从来没有做到过。就像普通人劝抑郁症的人会说“开心是一天,难过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心的过好每一天呢”,可是这话对于他们来说应该就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甚至不如不听。毕竟现在大家都是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种情况应该就是没有做到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吧,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还得事上练,我也想做出改变。

  最近找工作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能做的有很多,人生有很多种活法,我何必再这么限制自己,因为别人的眼光而给自己这么多负担呢。人生有很条路可以走,而我却建了一面环形的墙把自己围了起来。和城市里的人相比(拆迁户和有多套房的除外),至少我家有自己的田地,就算只种蔬菜粮食也能自给自足,何况我我们那还有很多果树。现在务农的都是父辈那一代人,再过10年二十年谁来继承这些呢,以后终究要机械化的吧,也需要年轻人的加入。想到回家,我的心有点安定下来了。不知不觉写到深夜了,就不说太多了,后面会持续记录,或是文字或是视频的方式。不是为了复制那些田园生活网红的模式,有事做,心才能踏实,就当是“日记”了,当时看哈佛幸福课的时候,泰勒老师就讲到写日记这个方法,一直没坚持过。

  现在农业不像前几年吹的这么火了,你要是有上百亩地,直接种小麦大豆每年也是稳赚不赔。

  如果让一个身价5亿退休赋闲的富翁全情投入种地,用的是兰博基尼的拖拉机,雇的是最顶尖的农场经理,连放羊都是无人机

  1200元/年,平均一天挣不到3块3,这就是《克拉克森的农场》里的暴躁老头,在线种地。

  英国主持人克拉克森用一年的时间和巨额的成本充分证明了一件事,种地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最困难的事业。

  而在我们的文化里,种地听起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城市里疲于奔波的人们常开玩笑道,“实在没办法,那我就回家种地。”但你知道,种地到底能赚多少钱吗?如果“回家种地”是一条可行之路,为什么如今农村的田间到处都是头发斑白的老年人?

  先来回答关键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农村种地,都是老年人为主呢?原因很简单,年轻一点的都去城里打工了。

  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大概是一万九千块,其中的工资性收入大概有8000块,而考务农平均赚到的钱仅仅为3200多块,这是一道不需要犹豫的选择题。许多人利用农闲的时间去送外卖,都比种地赚的一年都多。壮年劳动力都走了,只留下一些老人种地。心有余,力不足。许多爷爷奶奶只能照料离家近的一亩三分地。我国每年搁荒的耕地多达3000万亩。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三个上海市的大小。

  首先我们要明确,当我们在说种地的时候,到底聊的是什么。我国目前农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粮食,占到总种植面积的七成,其次是蔬菜 油料 和水果。所以当我们说农民收入的时候,主要指的是种粮食的农民。一方面是因为种粮食的人数越多,另一方面是因为种粮食的收入没有其他经济作物的收入高。

  就以中国最主要的粮食水稻为例子,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统计数据来看,如果你种了一亩水稻,也就是大概一点五个篮球场大小的田地,大概能收入1341.24元,再刨去种子 肥料 人工等成本费用1281.25元,算下来,一亩水稻一年的净利润是59.99元;如果你种的是另两大粮食作物,那每组净利润分别是129.1元(小麦)和162.07元(玉米),即便是算上政府的补贴,普通农民每亩地少的再加十几块,多的加一两百。但是同时是这亩地,如果你种的是柑橘,平均净利润能达到3000元左右。种粮食不赚钱在农村早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即使这样,可不可以让农民改种果树呢?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这个答案恐怕也是

  早在2006年,国家统计局与原农业部就基于人口 粮食亩产等综合因素计算出如果要确保我国粮食的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至少需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亿亩的永久基本农田,已经确定种稻谷 小麦 玉米的土地就只能种这些粮食作物,私自改成其他用途是违法的(不包括间作 轮作 套种其他作物)。国家需要确保国民的粮食安全,农民想要增加收入,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多年来网络上一直存在这样的质疑声,国家的粮价是不是过低了?为什么不直接通过提高粮食价格让农民多赚点钱呢?是不是太低我们对比一下就知道了。2021年我过三大主粮的价格分别为2.1元,1.44元,1.43元,与之对应的国际平均到岸价格相比之下两高一低

  可见粮价低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而且作为事关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粮食也不能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价格随便跟着市场大起大落,如果短期内提高国内粮价只会让更便宜的进口粮食更受欢迎,我们自己的粮食积压,到时候就会引起一系列危机国家安全的连锁反应,只会让问题更加棘手。

  农民收入低,问题其实不是出在粮食的价格上,而是成本上。比如我国种稻米的成本是美国的4倍,种玉米是美国的11.73倍,种小麦是美国的16倍。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农民的人均耕地实在是太少了。中国超过九成的农民手里的耕地面积小于一公顷(15亩),这个比例是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我们都知道美国走的是大农场模式,一家农场利用农机就可以管理上百亩耕地,成本非常低。而我们国家的80%的土地分布在2.6亿的小农户手里,平均一人管理6-7亩土地。耕地分散导致经营规模过小,大型的农机设备派不上用场,传统的人力耕种又缺少年轻人,老人种地,无人种地的问题也就愈演愈烈,种地也越来越不赚钱。看起来,一场新的农业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说起农业改革,其实是我们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积极探索。我们如今的农业模式走的是耕地分散的“小农经济”,之所以是这种模式和我们的历史文化 自然条件都有复杂的联系,但今天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也是改开后的一次重大农改的副产品。1978年以前,人民走的是人民公社制度,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大锅饭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很低,一亿多农民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解决。1980年,邓公公开肯定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渐渐在全国各地铺开了。事实证明,这种把土地从集中到分散的改革方法在当时是非常有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即时调头解决了当时人们最迫切的吃饭问题,与此同时,也奠定了耕地较为分散的农业模式雏形。但经济问题从来都是动态调整,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办法。改开以后的30年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人口比例已经从过去的一比四变成了一比一,整个国家的生产结构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加速骤减。过去让亿万农民吃饱饭的模式在新环境下再一次不适配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土地撂荒困境就是这种不适配的缩影

  农村人口慢慢的变少让机器代替人力看起来是当前唯一的解决方法也是大势所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目前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二,这个成绩整体来看相当不错,但具体到不同地貌又有不同的难点。比如占比三成的丘陵山地耕地目前大范围使用的大型机械设备就不适用这些地区,所以2021年,农业厅和财政部又出台新的指导意见,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再次强调了一遍,目的就是刺激这些部分市场活力,改善特殊地貌地区的农机使用情况。想要达到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化水准除了要有充足且适配的农业社备,还需要有适度规模化的土地以及职业化的农民,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如果说80年代的政策是让土地从整体到分散,那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土地再从分散到整体。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政策就是在2014年农地产权“一权分置”后的土地流转制度,简单点讲,就是允许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的同时可以把经营权转让租给别人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土地连片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规模扩大,单亩的补贴也越多。截止到2021年底 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已经超过5.55亿亩。土地重新集中了,供销社 合作社也从中国人的记忆深处走出来了,这些机构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同名组织完全不是一回事。在农村基层,它们整合了各级市场资源,有更多的办法来解决卖粮和引流的问题。去年在微信群里搞过粮食蔬菜包接龙团购的客官可能对此会有一点点印象。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在大城市内卷回农村创业,选择的方向很多就是办合作社。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在去年返乡的已经达到了1100万人,当然啦,和选择离开乡村的人相比,1100万不算多,但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受过高等教育,有更开阔的眼界,也有对家乡的热爱,更容易蜕变成专业性更强的“新农人”。

  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农村没人种地,本质上是担心人口外流导致农村的衰败。农村人口慢慢的变少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可怕,只有农民数量减少,土地集约化和农业规模化才有可能实现。但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农业人口转移的同时保护好他们的利用,让农民离开土地后,生活还能有所保障。

  2003年,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也就是当年力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杜润生老先生在九十岁生日之际曾表示还有两个重大问题放心不下,一个是怎样减少农村人口,组织好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农民取得完美的国名待遇,另一个是农民缺乏自己的代言人。而全世界的经验是建立农民协会。20年后的今天,我们能看到杜老先生的提议,有多么深远的意义。

  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奇迹,有科技的助力,有工业的支持,但更离不开的是农业做为最稳固的基石,托起所有人加速前进的前提。三农问题从来不止关系农业本身,它,过去是,未来仍是,托起整个社会运转的稳定基石。

  我硕士毕业,离开城市的喧嚣,回到大自然,过着慢节奏的旋律,目前回农了,农村村现在有很大改变,上山的路都成水泥路了宽敞又好走,我现在在山上搞养殖,养的是绵阳,跟一些鸡,现在规模很小,就十来个羊,一百多个鸡,住着以前的木头屋,慢慢扩大吧,我打算春天种些蔬菜,可以把所学的生物知识运用起来,以后这会成为我的事业,因为我喜欢山里的景色,喜欢吃自己种的健康无污害的绿色蔬菜水果,喜欢看着小动物成长的样子,回到自然一切都变好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种地这事儿,我也想过。曾经想着大城市上班太累,城里人太会玩我农村的跟不上。什么职场防身术、什么跨部门交流技巧、什么金牌讲师晋升通道,这些我听到都提不起兴致。相反,趟在床上想想回家种地的感觉,似乎天高地阔、阳光明媚、万里无云。

  断断续续想了有一年,过程中还咨询过自己农业局的朋友,他听说我想回老家发展,顿时来了兴致。说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有学历有想法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有很多政策支持。只要你来,我到时候全力帮忙。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聊着,每次聊完很兴奋,临到如何落地就很犯愁。

  后来真的打算行动,就跑到各种平台上看,找那些有经验的朋友是怎么实现种田创业致富的,结果很悲观。所以我还是回到知乎,做我自己擅长的:对着电脑敲键盘。

  农业不赚钱,这应该是当下多数人的声音。虽然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但到底什么产品赚钱,什么赚钱的产品自己做得来,什么是赚钱的又是自己做得来的还是本地适宜种植的,这样的一个问题得首先想清楚了。

  产品有了,自然可以了解到亩产效益,进而可以反推自己年收入的期望值对应的种植规模;规模确定了,理论收益也就有了,那么人手呢?到底要多少人,怎么组织,这样一些问题,必须逐一给自己答案。我们毕竟不是只能种地,如果一开始不想清楚这些,过程中不顺利,第一时间就想逃跑。

  上一步我们说的是理论收益,真的产出了,卖给谁?怎么卖?农产品是放不住的,这是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往往是产出了就得销出去,所以在种之前就得把销路摸实了,否则后面库存积压,或许就得在知乎提问:某某农产品如何快速打开销路?是否有人愿意带货?

  农业不是餐饮业,后者小本起步、现金流好,农业恰恰相反。当然,投入的大小和产品和规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产出速度慢这一点基本上所有农产品是一致的。假如没有在销售端建立好的渠道(从零开始的种地基本上也不可能凭空组织起渠道,需要一些时间),那么现金回流的速度肯定是很慢的,这就需要相当的资金实力支撑。

  再一个,农活儿本人干不干?如果请人,账算得过来吗?而且,即便是请人开工,作为发起人,农活儿完全不参与也不大现实,相应的体力付出,真的准备好了吗?

  以上这几点,只是最为实际的几点,其他的比如心理上的准备、家人接受度、技术是否掌握、农村里的生活能否适应等等,问题多多。所以,我显然是已经放弃了这个想法。回家种地并不是趟在夏天西瓜地里的竹床上,也不是大早上欣赏着青草露珠去踏青,它是实打实的谋生,没那个能力和决心,还是趁早算了吧。